• <tbody id="7sb4q"></tbody><rp id="7sb4q"></rp>
  • <em id="7sb4q"><acronym id="7sb4q"></acronym></em>

    <s id="7sb4q"><object id="7sb4q"><menuitem id="7sb4q"></menuitem></object></s><th id="7sb4q"></th>
    <ol id="7sb4q"><object id="7sb4q"></object></ol>
    <dd id="7sb4q"><noscript id="7sb4q"></noscript></dd>

    睢縣網

          睢縣最具權威的網絡新聞媒體
          中共睢縣縣委宣傳部主辦
    睢縣水城驕子
    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 > 新聞中心 > 教育之窗

    “這些大學生,為我們解決了許多難題”

    時間:2022-10-31 08:58:33  來源:光明日報  作者:

       不久前,剛剛步入研三的山東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專業2023屆研究生沈偉挺收到了海爾集團等多家知名企業的就業邀請。研究生期間,他多次深入工程項目一線開展實踐,參與了8項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,這些經歷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。

       在山東科技大學,像沈偉挺一樣成為“香餑餑”的研究生不在少數。近兩年,有超過2000家企業到該校招賢納士,為4000余名研究生提供就業崗位3萬余個,畢業生與崗位比例達1比8。

       山東科技大學的研究生緣何備受青睞?

       “學校將科技、產業、教育各類要素與研究生人才培養深度融合,持續深化實踐+科創+文化的研究生培養模式,使學生各項能力全面提升,畢業生綜合素質得到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一致認可。”山東科技大學校長姚慶國給出了答案。

      鼓勵研究生參與社會實踐,打造行走的“思政課”

       “葡萄保鮮期短、不宜運輸,咱們可以引進一些精深加工設備,增加附加值,帶動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。”山科大材料工程專業的徐威為葡萄種植戶出謀劃策。

       今年夏天,山科大“初心使命”研究生實踐團的10名成員,來到新疆吐魯番高昌區亞爾鎮新城西門村等地調研。

       “在實踐中,我們強烈感受到偏遠鄉村急需年輕人注入活力。”實踐團隊長王法銓告訴記者,帶著這種使命感,他們結合當地的產業特色,提出了強化農藝文化品牌、延長產業鏈等一系列富民好點子。

       “研究生的創新實踐能力、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,學校通過搭建實踐平臺、完善服務機制、培育實踐成果等舉措,鼓勵研究生多多參與鄉村振興等社會實踐,讓思政教育從‘書本’走向‘社會’。”山科大研究生工作部部長韓作振說。

       “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,大學生應該做些什么?”今年初,山科大出臺了《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“一計劃三行動”方案(2022—2024年)》,學校引導師生就黃河流域的保護與開發問題展開了“頭腦風暴”,先后有20余個實踐團隊推出了相關實踐活動,其中就有“大地之光”志愿服務隊。

       “大地之光”志愿服務隊是山科大地科學院教師、研究生組成的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實踐團隊。“我們研究黃河的生態狀況,提出水質監測等建議。”地科學院研究生王建煒告訴記者,利用專業知識使自己成為“母親河”生態安全的維護者,他在實踐中找到了矢志報國的責任感。

       5年來,山科大600余名研究生共組建了89支“三下鄉”實踐團隊,圍繞助力鄉村振興戰略、新時代基層黨建、污染防治攻堅戰等社會熱點,接受鍛煉、建言獻策,取得了120余項省級以上實踐成果。

      實施“德育導師制”,推動大學教育和科技創新聯動發展

       “這些大學生,來了就下井,不怕苦累,為我們解決了許多難題。”提到山科大“惟真之光”黨支部的研究生,鮑店煤礦礦長郭英豎起了大拇指。

       位于山東濟寧的鮑店煤礦,因產量增長等原因對科技創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。了解到這一情況,山科大“惟真之光”黨支部第一時間成立了研究生科研攻關團隊,協助煤礦完成創新創效項目10余項。

       “著名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學家、中國科學院院士宋振騏是我的德育導師,他時常對我們說,要將畢生所學運用到生產一線,為國家能源戰略出力。”山科大礦業工程專業2020級研究生劉瑞說。

       近年來,山科大實施研究生“德育導師制”,聘請了120多名科學家、企業家擔任德育導師,定期組織專家學者、工程師、勞模工匠為研究生講授微黨課、思政課,通過分享個人故事、紅色故事等,引導研究生厚植家國情懷,踐行責任擔當,形成科研育人和思政教育互促共進、協同發展的態勢。

       “科技創新是三全育人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陣地。”韓作振說。為此,山科大將黨支部設立在研究生創新團隊中,打造“創新+黨建”思政育人模式,形成了支部與團隊共生,思政與科創并進的局面。

       “有一次去海水浴場,因為滸苔暴發,我們被關在了沙灘外……”山科大“小平科技”創新團隊成員王宇回憶說,當時就想能不能設計一艘可以在沙灘、近海進行打撈作業的水陸兩棲無人船。

       王宇所在黨支部書記張玉環知道他們的想法后,迅速組織支部內機械、自動化等專業學生,組建了一個科創興趣黨小組,并把會議室騰出來做研發基地。在黨支部的支持下,王宇和團隊成員用了一年多的時間,就設計出了“水陸兩用‘打滸’船”。如今,這支平均年齡不足25歲的科技創新團隊,通過支部搭臺學生唱戲,已獲國家級創新獎勵200余項。

      創建“文化+”課堂,推動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

       “洪湖水呀,浪呀嘛浪打浪啊”“大家一心向著黨,聯結成鐵壁銅墻”……由山科大藝術學院研究生張少奎、王萌等編排的紅色經典劇目《洪湖赤衛隊》一經推出,就成為校園文化的“爆款”。

       “思政教育如何深入?文化自信怎樣樹立?是新時期立德樹人亟待求解的課題。學校以參與、互動、沉浸式的校園文化為切入點,打造‘文化+’思政課堂。”山科大黨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李克周告訴記者,每年學校都有30余支研究生實踐團隊,深入全國各地探訪紅色文化,并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。

       作為民法典宣講團一員的文法學院研究生亓飛,兩年前隨宣講團來到沂蒙紅嫂紀念館,被沂蒙紅嫂故事打動。

       “我要將她們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。”返回學校,亓飛便與團隊成員商量,創作一部講述沂蒙紅嫂的宣講作品。歷經一年多,《跟著共產黨走》等宣講作品完成,并在學校宣講比賽中引起轟動。此后,不斷有學院、班級邀請團隊為學生展演,《跟著共產黨走》還從校內傳播到了校外,宣講足跡遍及中小學、企業和鄉村等,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認可。

       如何將傳統文化教育有效植入思政課程體系?“文化研學基地”成為山科大探索創新的又一育人模式。

       近五年,山科大共設立50多個文化研學基地,開發出陶藝、禮儀文化、扎染、剪紙等20多門配套課程和美育課程,推出“高雅藝術進校園”“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”等品牌活動,實現“一學院一品牌”,讓全校研究生都參與其中。

    來頂一下
    返回首頁
    返回首頁


    ①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睢縣網”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,版權均屬于睢縣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。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睢縣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    ②本網未注明“來源:睢縣網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“來源”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,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
    ③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一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睢縣網聯系。
    電話:13837022828 電子信箱:sxwlk@163.com sxwangfangyong@163.com
    亚洲乱亚洲乱妇50p_精品国产SM最大网站_欧美日韩精品一区_爆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
  • <tbody id="7sb4q"></tbody><rp id="7sb4q"></rp>
  • <em id="7sb4q"><acronym id="7sb4q"></acronym></em>

    <s id="7sb4q"><object id="7sb4q"><menuitem id="7sb4q"></menuitem></object></s><th id="7sb4q"></th>
    <ol id="7sb4q"><object id="7sb4q"></object></ol>
    <dd id="7sb4q"><noscript id="7sb4q"></noscript></dd>